循环型经济是“循环型社会”的物质基础,而“循环型社会”则是循环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。两个过程是统一的,表现在人类生活方式、价值观、消费观、人群组织方式以及社会的运行方式的转变上,因为经济系统中的加工废物和消费废物都是排入社会的,如果社会没有把这些废物重新输入到经济系统的再造机制的的话,循环型经济是不可能形成的。而要形成这一机制则要依赖于上述的价值观、消费观和相关方式的转变。自从循环型经济的概念问世以来,发达国家及其城市已先后把构建循环型经济、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目标,提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成倍地降低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,这正是提高资源生产率的本质所在。

“十二五”时期,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,工业化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,资源消费强度将进一步加大,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,对资源综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,公众资源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新工艺、新技术、新装备的不断突破,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必将向更深、更广的领域拓展。加强资源综合利用,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,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,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构建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”工业体系的必然选择,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》明确提出:“开发资源节约型、高耐久性绿色建材,提高城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。发展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。发展
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,开发城市居住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,显著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。”利用再生骨料生产路面砖, 在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,能够发挥提高降水利用率、减少水土流失的巨大作用,为我国构建和谐生态城市奠定坚实基础。
专家建议,建筑企业应率先使用建筑垃圾,只要有合适的政策和鼓励措施,租用
移动式破碎机生产骨料,用于修筑小区道路,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是容易做到的事情。另外,利用建筑垃圾用于填海修路已有较长的历史。而当前迫切需要跨部门的协调与统一的规划,制定符合国情的相关政策。建筑垃圾的处理过程也比较的简便,通过
移动式破碎站进行自动化的分拣、破碎、筛分等工序,吞进去的“垃圾”摇身可变成“再生资源”,并且移动式破碎站具有机组一体化,转运灵活的优势,可以直接深入到建筑垃圾作业一线,减少搭建及原材料运输的费用,省时又省力。